大湾区·新人居 | 14位知名地产景观人发表哪些见解?
8月31日由景观周主办的:大湾区·新人居|地产景观论坛 在深圳万科设计公社圆满举办,以深广为主的近100家地产公司和设计单位代表,共计150位同行参加。此次论坛采用了图片直播的形式在全行业传播,截止发稿前,收获了近600,000人次的浏览量,以下是论坛精简报道,论坛完整视频,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景观周学院查看。
论坛开场
论坛开场:由景观周创办人周旭山先生欢迎致辞,并简要的介绍了《景观周》媒体平台。
嘉宾分享
车 迪《在地产景观可以做什么?》
《寻找景观里的“我们”》
《现在怎么聊景观——当下与未来》
嘉宾对话
嘉宾对话环节:由金地集团景观负责人舒翔主持,美的置业集团景观负责人苏毅、融创华南平台景观负责人张志远、中国金茂华南区景观负责人林祥松、卓越地产深圳景观负责人黄杰文、招商蛇口集团景观负责人万雯、龙光地产集团景观负责人王会会、世茂地产华南景观负责人刘婧青、碧桂园莞深区域景观负责人何倩九位嘉宾,围绕两个话题展开对话,以下是对话的简要内容:说到大湾区,可能需要提到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大概五年前,喜欢广州的人不喜欢深圳,喜欢深圳的人不喜欢广州;以前不太明白原因,后来听到奥雅的宝章总说过一段话,他说北京是皇权文化,西南是道教文化,比较有仙气的那种,华东区域上海、苏杭等就会有很多文人墨客的文化底蕴可以挖掘,到了南方商业气息会愈发浓郁,广州和深圳的文化差异又较大。这就会造成内里的表象:广州和深圳的交融很少。很感谢景观周这次的活动,发起了景观的联盟,能把深圳和广州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这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那第二步我们来探讨,为什么大湾区是在华南区域?而不是华东区域或者其他区呢?个人觉得有几点原因:第一点,香港有它不一样的制度和经济;深圳有它独特的创新能力;广州则是一个外放性的城市;深圳和广州不属于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只是一直没有合作起来;大湾区的理念提出,可以很好促进广州和深圳的交流;另外一点,华南珠三角的面积较适中,可能华东面积还是太大了,不太适合这样的湾区打造。以后大家可以不用在意广州和深圳的差异,都是湾区城市,可以一起为大湾区助力。像舒翔说的,多学习新加坡如何做景观?新加坡大部分都是我们南方人过去的,我们的气候,人文都跟他们很像。大湾区是可以做出诸如近期刷屏的“森居”系列产品的。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我是一个喜欢在深圳工作,但爱在广州生活的人。说到湾区下的景观,我想应该回归到最质朴的需求:人居的需求,一种非常贴心的归心体验。去年我们更多的在做示范区,今年在做大量的交付区。在做交付区的时候不再像做示范区那样追求视觉效果,而是更多的结合客户体验,做到好看,好用,好玩。
对湾区的打造要如何做到比西南更仙气?比华东更有文化底蕴?或者比北京更有京府气息?这个是没办法比较的。我们要的是“广东式”,就是“禾秆盖珍珠 ”(形容人很富有却衣着朴素),我们要把好的东西实实在在的落在自己不华丽的外表下。这个就关乎到整个社区的打造,关注使用者的需求。社区是陪伴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场所,我们要预留一些成长的空间,才会有更多场景化的空间呈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摊成本给客户一个“阳光的大草坪”,如果我们把社区运营好,给了舞台后,再上演一系列生活剧,大家融入其中,享受我们的社区,更愿意花时间在社区去呈现温情生活场景。未来湾区人居景观的打造,应该可以在这些方面做的更好,更道地化,更国际化。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大湾区都市圈背景:
大湾区提了多年,九大城市(港澳暂不讨论)发展前期主要还是一个互相抢夺人才和资金,资源的一个城市化进化的过程。按照目前政策和未来发展的期望值而言,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三大都市圈是主要的地域行政划分和经济抱团发展区域,彼此之间的经济体量和发展速度也各不相同。
际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双重国家战略落地,深圳无论是在珠三角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现在都是名副其实的核心龙头,也是港、深、莞、广科技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深圳及这些城市的房价是一路看涨。
城市竞争力核心在人才。
香港金融强,创新强自不必说,但房价太高,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大湾区师于香港,好的东西学,经验教训更要吸取。
为了避免房价继续走高,挤出效应太强,导致深圳竞争力下降。深圳这个改革先行区未来将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与人才住房制度。为了控房价,除了收缩市场化的商品住房数量,深圳还将完善租赁住房、安居住房、人才住房三大类别住房体系。
最后,未来以深圳为主导的大湾区房地产居住形式,一定是围绕商品住房、租赁住房、安居住房、人才住房几种不同类别的居住形式进行分化和深化的。
新人居景观:
在其位,谋其事。我们先谈谈商品房地未来人居景观。
未来楼市发展会趋向收紧,土地供应会逐渐减少且趋贵。在这个面粉比面包还贵的时代,开发商一定会越来越慎重去对待每一个项目,流水线,标准化的产品会越来越少,优质产品趋多。
检验好房子的七条标准:好的城市、好的开发商、好的地段、好的品质、好的理念、好的服务、好的发展前景。
这七条标准里,与景观未来发展相关的,我认为:好的理念,好的品质,好的服务这三点是很重要的,可延展和深入发掘的。
1. 何谓好的理念?设计团队(甲乙方)清晰了解开发商的开发诉求,目标客群的喜好和供需结构,场地特征深入发掘,产品特质的打造和强化等等。设计师要站在开发商和客户的立场,通过设计理念和产品特征为楼盘增值,共同打造高溢价的精品项目。
2. 好的品质。这个无需多言,大家都明白。但房地产高速发展20年至今,我们的工人还是随机组成的民工团队,高学历和职业化的程度太低,这个与地产的发展和需求是严重不匹配的。设计师有好的理念也要得到好的落地和执行才行,专业施工团队打造和施工品质控制这条路,还是大有可为的空间的。
3. 好的服务,景观细节与客户需求、社区生活息息相关。景观营造回归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高社区景观参与性,增强人与景、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满足各年龄层、全家活动的人性化社区景观:户外活动、社交休闲、亲子活动功能完备,细节配套充分,全时全年可参与的室外空间。
大湾区背景下的新人居景观升级=产品梳理+差缺补足+客户视角+新景观主张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黄杰文先生:
讲到大湾区,零零后出生的时代,应该是香港引领的,而一零后出生的时代,香港很好,广州和深圳也很好。未来十年,就看深圳还是广州了。这十年的华南进步不够快,表面归根于“务实”,感觉“路漫漫其修远,直教务实挡远方”。
讲到怎么设计景观?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回归本源。学习赖特做流水别墅,有机建筑,把室内尽量往外延伸,室外自然景观往室内引;学习勒·柯布西耶理论“注重架空层和屋顶花园”;学习唐纳德的“功能、移情、美学”,它们一直影响着我们如何做景观。
我们现在建的都是高楼大厦,是否能做到一推窗就能看到美景?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还是要先满足基本功能需求,再满足人的归属感,更人性化的去做设计,才能超越自我。共享,共融,共情,共同加油!
舒翔先生总结:根据以上嘉宾的分享,面对大湾区这样一个主题,我想到一个词:化零为整。是一个融合。在这样一个时机下,不当当作为景观人,做为地产人,甲乙方的设计师,可能我们更多的需要去打破壁垒,城市的壁垒,文化的壁垒,人与人之间的壁垒,专业之间的壁垒,行业之间的壁垒。需要更多的走出去学习更多先进的:不单单包括今天车老师分享的最新业务,斌哥分享的新科技,牛博分享的智能化。回归到一点,大家都想做好景观,但是景观绝不仅仅只是种一棵树。我们要把更多的资源整合,要走出去学习。而且在大湾区原本就有那么多优秀的企业,希望下次景观周可以不单单只是组织楼盘考察,可以去学习华为的园区,美的的大厦等等。我们不光只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更多的要打破这种壁垒,才能更好的化零为整。
今天的主题是有温度的景观,升温的意义是什么呢?现在的社会关系和邻里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和冷漠。先说社会关系,比如不愿和陌生人去相亲,再比如陌生的电话被认为是种骚扰。再说社区关系,比如不会游泳的人群不愿去泳池互动,再比如不主动去认识邻居,因为租客经常换。老人、孩子、妈妈互动会相对较多。老人、妈妈会带着孩子跟其他有孩子的家庭去找到话题,认识彼此……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社区的纽带大多数是孩子,或者宠物。他们是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我是鼓励设计师多出去走一走,多了解客户的需求。前面播放的视频里的碧桂园天钻,占地九公顷的整个大区全部都是展示区,我们也是希望力求做到,交付和展示是一样的,给客户做真实的体验,规避交楼风险。这个项目我们设置了很多全龄化互动的设施设备,星光跑道、风雨连廊、水上会客厅、各种孩童游乐设施、按摩泳池及恒温泳池、高空栈道、感应戏水池,以及设置了宠物园……唤起社区各个人群内心的骚动,使得社区更有参与性。我们做有功能的景观,可使用的景观,用互动的景观作为社区的链接,拉进人的距离,社区更温情,更热闹。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我们今天讨论湾区景观的时候,很多同行说为什么近几年高品质的项目都在重庆、成都等西南片区居多,华南越来越少,我个人认为可能一方面是这边的房子都太好卖了,一方面是土地的成本过高,为了项目的利润,需要严控产品成本,效果上自然会打折扣。那关于湾区景观的温度,我想还是要回归到社区的温度,我分享一下关于儿童活动场所的模块,如何做到有温度?比如:世茂的标准化做法是在儿童活动场地可以有活动区和看护区的功能分区,只设置一个出入口,看护区设置出入口在旁边,看护区设置带电插座的坐凳、儿童洗手池、婴儿车的停放区;儿童活动区分幼龄、小龄、大龄的区域,分别放置不同年龄适配的活动设施,并控制安全活动范围,等等。这些标准化的设置我个人认为是符合主流项目的配置需要的,是符合我们国情的。另外一个模块就是架空层的设计,每家地产公司都知道架空层的重要性,但都较少落到实处,近期融创在这一块的部分产品做的比较有亮点,但其实他们是花费了额外的费用。架空层属于一个三不管的区域,交给建筑就只会贴个砖,刷点漆,室内单方的设计费高,所以都不会放进设计任务书,景观专业其实是可以负责这一块的,特别是在广深,项目地块的面积本来就不会很大,除去消防通道和登高面,给到景观使用的场地范围非常有限,我们可以合理用到架空层,这其实也是一个突破口,在设计上做到室内外共融,但我接触到的很多项目,很多设计公司会草草了事,甚至适当提高设计费都不愿意认真对待,并且这一块暂时也没有研发出可推广的标准化,这个问题就可以探讨,值得思考。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前面大家反复在提的共情,我理解的这就是一个有温度的设计。我分享一下今天来到万科云社的感受。第一是停车的感受,第二是找会场的感受,以及大家现在会场座位的感受,这些都是属于有温度的设计。它首先强调的就是人性化设计,比如社区中的无障碍设计,全龄化设计,以及各大地产商反复在讲的口号,比如万科梦想家,龙湖的五重植物景观设计。大家都在讲怎么样把设计做得有深度和广度,但是我想问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其实,不论是甲方还是乙方,我们在工作中投入的大多精力是用于展示区,但展示区讲的是热度而非温度,它强调的是冲击力和爆点。我们现在身处一个快节奏高周转的共性下,它更强调营销,以及怎么通过设计给项目溢价,但对于大区设计投入的精力反而不多。虽然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喊口号中,但现在都已在改善中。
另外我想提的是,我们要了解客户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觉得景观应该怎么设计。比如现在开发商都很重视客户的访问调查,像我们公司每个季度都会有客户满意度调查,去了解客户更加关注的内容。而据我们公司前三个季度的调查反馈中得到,客户50%的需求是活动场地。比如我们强调的全龄化场地,从小孩到百岁老人能够在环境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且能待得下去的空间,这些都是有温度的设计。除此之外,我还想提一点,设计其实是一个智能化的场景,大家在社区里强调的是一种养生,健康,绿色,这些其实都是有温度的设计。而智能化怎么样被运用到设计中呢?它可以通过声控、温控、wifi全覆盖,随着生活的进步,帮我们提升生活质量。最后,我想说,这些有温度的设计都是源于生活,这也是刚才志远讲的,一定要好看好用还好玩。我们要对生活的感知来滋养设计,才能够真正做好一个有温度的设计。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今天的话题是有温度的大湾区设计。我想先讲一下大湾区。招商蛇口和大湾区的开发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蛇口半岛十年磨一剑,建设了海上世界片区。这个片区被评价为深圳人居的典范。我们现在陆续正在做的区域也都在大湾区的核心位置,其中包括正在开发的太子湾片区,大空港片区和前海妈湾片区。我们在大湾区的发展具有好的地缘优势和经验优势。
今天听到很多同行分享了大湾区开发围墙之内的事情,我想把话题放在围墙之外,城市尺度的景观。我们在海上世界的整个片区开发过程中,思考过:什么是城市的温度?记得有一年,北京上海,包括其他各大城市都非常热,但深圳一直都是28度。当时是深圳靠海德海洋性气候带来的温度,但一个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在高密度发展的土地开发政策下,28度是最舒适城市空间温度。这个28度靠的是什么?不是靠高楼林立的办公、住宅、商业空间,而是靠穿插在片区里的城市公共开放景观。比如我们在海上世界的片区中,结合深圳市的规划把蛇口15公里的海岸线进行延伸,这是请了AECOM来设计的。在山海通廊里打通了一个景观通廊带,把海边的景观通过一个公园,渗透到蛇口片区,和大南山公园整体连接在一起,这是一个能给城市提供28℃舒适的景观公共空间。
所以在其他片区的开发中也非常注重绿带的运用。正在做的太子湾片区,170万平米界面的开发,其中一部分是商业和码头、办公区,把城市公共空间舒适的环境带进整个片区的设计理念,这是景观在城市美好建设中发挥出围墙之外的作用。
大空港会展湾片区的规划,主要做了绿廊及绿化空间的开发,把整个截流河两岸建设作为重点空间来打造。处于这里的大空港是全城最大的会展中心,150万平米的会展中心加上周边150万平米的建设和配套,这些综合商业和配套跟大空港截流河两岸一起营造了大湾区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在土地容积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包括大型公园设计蛮多都是找AECOM和SWA来做,对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他们确实驾轻就熟,但是也有像太子湾这样小型的设计,我希望能够邀请国内的设计同行来共同交流参与。国内设计师对于当今经济发展大潮下的生活模式,以及客户的状态是最有心理感触的,他们是可以做到用什么样的温度去满足除了住宅以外,在公共空间里学习、生活的人的需求。除了住宅以外,我呼吁大家一起共同关注大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建设,把我们的城市永远建设在一个28℃心理舒适的温度下。
(完整文字向上滑动查看)
广州站活动回顾
复盘分享会
在陈浩先生的分析中,我们开始从设计方的角度理解大鱼公园故事线的前因后果。在梳理项目复盘的过程中,从最初对城市、区块、客群以及环境的思考,到对用户群体审美分析,无不体现设计者洞察客户精神的敏锐,精准把握痛点、痒点与爽点。
至此,2019景观周大湾区的两场活动圆满举办,再次感谢所有支持的同行朋友。希望此类活动对于大湾区背景下行业的发展,同行的交流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